解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题:领导要离任 先过“生态关”——解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
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明确从2018年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开阶段,这标志着一项全新的、经常性的审计制度正式建立。
为什么审?审什么?怎样审?围绕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审计署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实际上,两办此次出台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是对2015年《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延伸。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全国审计机关共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项目827个,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1210人。
“审计试点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探索揭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有效组织形式。”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说,“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为起草规定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积累。”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认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增值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环节。“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服务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服务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体现,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定明确,该项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组织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征管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
“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针对不同类别自然资源资产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分别确定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说。
规定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推进“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加大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领域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业务、财务等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力度,进一步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大数据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发现,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山水林田湖草由不同部门主管,审计机关能否及时、准确拿到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就算拿到数据,基层审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能力作出客观评判也值得关注。
对此,规定明确表示,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工作部门应当加强部门联动,尽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并向审计机关开放,为审计提供专业支持和制度保障,支持、配合审计机关开展审计。
专家建议,除了加强部门联动,政府还可考虑综合利用来自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相关审计项目,把这项审计做精做实,督促协助领导干部打好“生态牌”、算好“生态账”。
编辑: